什么是习惯性流产?

来源:广州长安医院 2018-08-06 17:19:02

刘双燕

主治医师

习惯性流产的症状

习惯性流产在学术上称为反复自然流产,通常是指连续两次以上在同时间段出现胎停育或死胎的现象。了解习惯性流产的先兆,在怀孕期间要时刻的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

习惯性流产会出现什么症状?

  • 1.阴道出血:

    习惯性流产早期症状和一般流产一样,会出现阴道出血情况,可能会延续几天或几周,血量一般较少。
     
  • 2.下腹疼痛:

    会有下腹部隐痛感,一般伴随阴道内少量出血的情况,如果出现这一症状,要高度重视。
     
  • 3.妊娠物排出:

    子宫内部分妊娠物排出为不完全流产,完全排出则为完全流产。应及时清宫,避免宫腔感染。
     
  • 4.宫颈口扩张:

    阴道出血增多,腹疼加重,检查宫颈口已有扩张,甚至可见胎囊堵塞颈口。这时,流产不可避免。
     

孕期出现腹痛症状,准妈妈不要忽视!

孕期腹痛是孕妈咪常遇到的不适之一,一旦腹痛,她们中的多数都会马上寻医问药,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但仍有少数孕妈咪,不分情况一味采取等等看态度,有时会延误病情酿成大错。

刘双燕主任指出:习惯性流产会影响女性的生育力,对身体也有着很大的伤害。所以习惯性流产女性要及早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导致不孕。

哪几类女性容易流产

怀孕是一件让全家人都充满了喜悦的事情,大家都期待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但是这一路并非平坦,有部分女性由于自己的身体原因,很容易导致流产,所以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下面一起来看看容易流产的是哪几类女性吧。

1、子宫颈内口松弛的女性

子宫颈口内部松弛之后,如果女性在进行运动幅度较大,或者一些异常的情况,就会导致胚胎容易滑出而形成习惯性流产。

2、黄体功能不全的女性

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对于维持女性妊娠,促进胚胎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女性因为内分泌或者卵巢异常的因素会出现黄体功能不全而导致习惯性流产。

3、有生殖科炎症的女性

在阴道炎没有治疗的情况下怀孕,极有可能出现流产的情况,怀孕的阴道炎患者的炎症病毒会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容易出现流产的状况。

4、多次人流的女性

多次人工流产易损害女性的生育功能,引发习惯性流产。

5、高龄生育的女性

年龄的增长对女性生育能力影响大,从女性的生理规律来说,生育能力旺盛在25岁,30岁以后缓慢下降,35岁以后迅速下降。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年龄对习惯性流产有影响,但是高龄孕妇容易出现流产却是不争的事实。

导致习惯性流产的常见病因

习惯性流产是一种常见的妇产科疾病,病因复杂多样,与患者自身的遗传、解剖、内分泌、免疫、感染等因素有关,即是:

1、感染因素

支原体、衣原体、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内,可引起子宫内膜炎、绒毛膜炎或致胚胎死亡而发生流产。

2、染色体异常

约占习惯性流产的38%,无论是夫妇双方的染色体异常或在配子形成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异常,都可发生流产或胎儿畸形;而因基因突变导致流产者多与环境因素、理化因素及夫妇双方的年龄有关。

3、免疫因素

常见的有滋养层细胞抗原、抗心磷脂抗体、抗精子抗体及RH血型抗原系统。这些或是发生病理性免疫反应,或者发生血管收缩和血栓形成,或是对配子及胚胎产生毒性作用,使胎儿受损而致流产。

4、内分泌因素

常见的病因是黄体功能不全,体内孕激素水平低下,干扰早期胚胎发育,因而发生流产。其次是多囊卵巢综合征也可因卵子成熟度不够、子宫内膜异常及雌激素分泌紊乱等原因而发生流产。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也可导致流产的发生。

5、子宫因素

据统计资料显示,自然流产在双角子宫者为33.8%,单角子宫为34.6%,纵膈子宫为22%。患子宫肌瘤者,如肌瘤属粘膜下或突向宫腔,此处的内膜可能发育不良,大面积的内膜发育不良会影响胚胎着床;子宫内膜息肉或慢性炎症使宫腔粘连,也可影响受孕或导致流产。

6、精液异常

男方精液异常如数量的过少或过多、形态的异常及精子活力的不足,可直接或者间接引起流产。精子畸形,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精子染色体异常,因而发生流产。

7、子宫颈内口松弛

由于生殖科手术都会导致子宫颈损伤,同时子宫峡部缺陷,妊娠中期后羊水增多、胎儿长大,宫腔内压力增高,胎囊自宫颈内口突出,宫颈管逐渐缩短,进而导致胎儿排出流产。

刘双燕主任指出,习惯性流产危害大,严重可导致女性不孕,女性朋友要引起重视。

习惯性流产的危害

习惯性流产是指连续流产三次以上,女性如果有多次的流产或自然流产经历,在怀孕初期要警惕习惯性流产的症状,避免习惯性流产的发生,多次的流产会对女性身体造成危害,甚至对于以后的生育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1、再孕流产概率大

曾经有过流产经历的女性再次流产的可能性会比别人高很多,而且习惯性流产极容易出现宫外孕的现象。

2、导致终生不孕

反复流产严重损害神经分泌及生殖机能,可增加妊娠早、中期的自然流产率,临床上很多患者终不孕。

3、巨大心理伤害

对于女性来说,反复流产后心理压力大,压力会导致机体内分泌的失衡,对胚胎与母体的健康不利。

4、导致家庭破碎

习惯性流产不仅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还影响家庭幸福,夫妻双方感情易破裂。

刘双燕主任特别强调:习惯性流产不都需要保胎,有流产先兆的患者好先去医院检查确定病情,再考虑是否需要保胎。

习惯性流产的检查诊断

可靠的病史对于习惯性流产的诊断极为重要,患者夫妇应单独询问,通过病史询问可获得100%功能诊断和40%病因诊断。通过如下系统检查,可对绝大多数患者获得精确诊断。

1、一般性诊断

病史询问(内、外、产科史、代谢病史)、盆腔检查、附件检查、子宫内膜检查、血常规、精液检查等。

2、特殊检查

疑有遗传性疾病者,夫妇双方均应做染色体核型检查;激素测定、尿、宫颈粘液培养、怀疑患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要检测 APA。

3、免疫学检查

应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 (MLR) 及淋巴细胞毒性抗体测定、抗精子抗体的测定、血型及抗血型抗体测定。

孕妇在发生流产时都会很慌乱,并想尽办法进行保胎。广州长安医院不孕专家提醒:习惯性流产切勿盲目保胎,有些流产是不可避免的。绝大部分自然流产是胚胎不健全所致,这类流产恰恰起着一种自然淘汰作用,帮助把不健康的胎儿淘汰掉。在开始保胎治疗前,要进行胚胎抗体、B超及其他辅助检查,以明确胚胎或胎儿是否存活,然后再进行保胎。

习惯性流产的佳治疗方案

怀不上孩子,或许不是男方的精子或者女方生殖系统有问题,也许是夫妻关系"太好了"。 广州长安医院不孕专家刘双燕指出,当夫妻双方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过于相似,妻子将不能产生"抑制性抗体",胎儿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会遭到母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所以,在正常妊娠过程中,母方接触父方抗原后能产生一种抗体,即"封闭抗体",它能与胎盘细胞表面抗原结合,从而阻断母方细胞毒性T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对胚胎发动免疫攻击,发挥保护胎儿、维持妊娠的作用。然而,习惯性流产的妇女约80%~90%测不到这种特异性的封闭抗体。

基因免疫平衡保胎法是治疗此类习惯性流产的一种方法,用丈夫或第三者的淋巴细胞注入习惯性流产患者的体内,诱导产生同种免疫反应,并获得封闭抗体及微淋巴细胞毒抗体。这样,母体免疫系统就不会对胎儿产生免疫攻击,提高再次妊娠的。

基因免疫平衡保胎法,简单4步"接种"留住孩子

①夫妻同查 先男后女 精确病灶

检测血型不合、抗精子抗体、抗心磷抗体等相容性,找出流产病因,确认缺失因子;

②提取丈夫血清 生物培植疫苗

抽取丈夫(配偶)身上量的血液,经高端设备多次分离,自动提取出淋巴细胞,加以独特配方,培养制作成接种疫苗;

③2周1次 接种疫苗 塑自然保护屏障

妻子每2周来院接种1次培植成功的基因免疫接种。成功接种后,母体会产生维持妊娠必须的封闭抗体因子,从而起到抑制母体间的细胞性免疫排斥反应,阻断免疫习惯性流产,为保住孩子筑起自然的保护障;

④身心同步调理 暖宫备孕 快1月怀上

接种后,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辨证性调理。通过调理气血、化瘀散结,在规定疗程内,平衡雌、孕激素,保障身体达到佳孕育状态。并施以360度孕育心理健康指导,让夫妻双方在佳的身心状态下,养精蓄锐,暖宫备孕,保障孕期稳定。

如何防治习惯性流产,专家给女性的建议

1、定期产检

怀孕中期开始定期产前检查,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及时处理。另外,有自然流产或习惯性流产女性,孕前应进行产前诊断。

2、积极治疗

女性发现患病后,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态度,及时杜绝习惯性流产及其给身心带来的危害。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习惯性流产,为诸多习惯性流产患者摆脱了疾病的困扰。

3、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规律

起居以平和为上,作息要有规律,好每日睡够8小时,并适当活动。另外,孕妇衣着应宽大,腰带不宜束紧,平时应穿平底鞋。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秘结时,避免用泻药。

4、合理饮食

要注意选食富含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易于消化的食品,胃肠虚寒者,慎服性味寒凉的食品,体质阴虚火旺者,慎服易使人上火的食品。注意个人卫生,要特别注意阴部清洁,可每晚用洁净温水清洗外阴部,以防止病菌感染。

5、保持心情舒畅

研究认为,一部分自然流产是因为孕妇中枢神经兴奋所致。因此,孕妇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心情舒畅,尤其不能大喜大悲大怒大忧,否则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是不利的。

 
返回首页 医院简介 来院路线 回到顶部

电话:020-2222-2222
院址:广州天河区黄埔大道西888号国防大厦西裙楼
★申明:广州长安医院仅一家别无分院
网站备案:粤ICP备13015942号
互联网广告审查批文:粤(A)广(2023)第084号
治疗费用相关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